|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15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场教学相长的多赢“实验”

[複製鏈接]

5229

主題

1

好友

1萬

積分

教授

Rank: 8Rank: 8

  • TA的每日心情

    2024-4-17 22:16
  • 簽到天數: 247 天

    [LV.8]以壇為家I

    推廣值
    0
    貢獻值
    1
    金錢
    7461
    威望
    15989
    主題
    522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2-9-10 12:30:3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这原本不是一场“志在必得”的竞赛,但现在看来,他们的确“赢了”。

    今年7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底夸克物理实验(LHCb)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三个新奇特态粒子。其中两个“四夸克态”强子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粒子物理实验团队主导发现,这是首次在实验上发现双电荷“四夸克态”强子,而且是同时发现两种全新夸克组分的强子伙伴。这为确认自然界中存在超出常规重子与介子的新物质形态提供了全新的实验证据,将加深人类对宇宙中物质最基本结构的理解。

    英国曼切斯特大学教授,LHCb实验合作组负责人克里斯·帕克斯教授评价:“此次新四夸克态发现的数据处理依赖于几位中国同事开发的软件工具。”

    而这“几位中国同事”中的核心骨干包含国科大的两位本科生和一位研究生。

    在粒子物理实验团队负责人、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副院长郑阳恒看来,如果学生有兴趣,加上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合适的研究平台,本科生也能作出重要科研成果。

    尝试挑战最难的技术

    2014年,国科大首次招收本科生,以培养“未来科学家”为目标,依托中国科学院科研院所资源,以“科教融合”为理念,开展本科生培养。

    郑阳恒所带领的国科大粒子物理实验团队是正负电子对撞机BESIII实验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b实验的重要合作组成员,长期致力于四夸克奇特强子态的研究。

    一开始,郑阳恒只是抱着培养本科生的心态,让学生参与实验工作,并未期待一定要产出重要的科学成果。

    蒋艺是国科大物理学院第二届本科生,他的导师、物理学院长聘副教授钱文斌用“内秀”形容蒋艺,“话不多,闷声干事”。

    在考研复试现场,钱文斌第一次见到蒋艺。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蒋艺的综合成绩并不出众,物理成绩也不是最优秀的。“面试时,我们问了他一些研究生阶段的粒子物理问题,他居然都回答出来了,而且理解的比较深刻。”就这样,蒋艺作为硕士研究生,再次被国科大物理学院录取。

    不久之后,物理学院特聘教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SIII实验合作组共同负责人吕晓睿与郑阳恒了解到,蒋艺的计算机功底非常扎实,便提议由蒋艺参与到具有挑战的分波分析工作上来。

    这一提议后来促成了上述新发现所依赖的基础软件——TF-PWA通用振幅分析工具的开发,该软件用于大型粒子物理实验数据的分波分析。

    为什么分波分析工具如此重要?

    “分波分析是认识粒子特性本质、发现一些新粒子无法绕开的手段。”郑阳恒告诉《中国科学报》,一直以来,由于分波分析学习门槛高、现有工具通用性较低、计算速度慢,使得一些相关研究难以取得重大突破。

    过去,他们不是没有考虑过开发分波分析的通用软件,但由于各种条件不成熟,想法被暂时搁置。直到2017年,钱文斌回国入职国科大,由于他具有丰富的分波分析经验,事情出现了转机。

    郑阳恒找到钱文斌、吕晓睿讨论并决定,共同推动开发一个通用性好、容易上手的分波分析基础软件工具,将来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相关工作,形成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我们在BESIII(北京谱仪III)和LHCb实验上的数据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分波分析研究成为了必要的研究手段。我们必须要做高效的分波分析通用工具了!”吕晓睿告诉《中国科学报》。

    几年来,钱文斌和吕晓睿一直在寻找突破口。蒋艺的加入,更坚定了团队马上行动的决心。

    郑阳恒坦承,把粒子物理实验中最难的技术之一交给本科生来做,能否成功,一开始,他们并没有抱太大期待。

    “背后工作很枯燥,必须真正静下心来做”

    最关键的一步,是基于何种方式去开发软件设计框架,这关系到软件的性能和效率。

    那段时间,钱文斌和蒋艺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尝试。他们找到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分波分析工具、GPU计算工具,然后编程运算,验证它们的性能。

    调研中,他们发现,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想法,无法“决出高下”。为此,钱文斌、吕晓睿专门召开了一个研讨会,邀请中科院高能所、清华大学等院校的众多专家,分析讨论了每个方法优劣特点,最终确定选择谷歌开发的开源软件库“TensorFlow2”,因为它较为完善地支持了分波分析的各种需求。

    经过不懈努力,蒋艺成功地基于“TensorFlow2”将GPU并行计算、自动微分和矢量运算等现代编程技术用于分波计算,分析效率相较于传统CPU并行计算可提升约200倍。蒋艺介绍,这是TF-PWA最大的特点。此外,TF-PWA程序自动化高、通用性好、可扩展性强。最重要的是,该工具相对容易操作,学弟学妹们通常一周左右的时间就能够上手了。

    “这个过程中最难的阶段是要与已有程序的结果进行比对。”蒋艺告诉《中国科学报》,“由于分波分析公式复杂且有多个等价“变种”,我们做了很多对比,一步步调整细节。”蒋艺与刘寅睿互较互检,结合团队其他成员的辅助检查,逐步优化编程,直至完全吻合。刘寅睿是2016级本科生,也是团队的骨干成员,他物理基础好,负责物理过程公式推导和功能实现。

    经过大半年的攻关,软件的基本雏形终于建立了。郑阳恒坦承,“背后的工作非常枯燥,必须真正静下心来做。”

    那段时间,钱文斌和吕晓睿带领团队成员每周至少讨论一次,蒋艺和刘寅睿除了上课,剩下时间也全部投入其中。“本身也挺感兴趣的,看到软件的价值不断体现,就不会觉得枯燥和劳累了。”刘寅睿和蒋艺不约而同地说道。

    如今,作为一项基础软件,TF-PWA逐渐被国内外诸多团队所认可,不断地在发现新粒子、新现象中大显身手。刘寅睿也赴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

    独特的“科教融合”优势

    “平台,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郑阳恒告诉《中国科学报》,国科大学术方向全,资源平台机会多,学生可以通过试错,寻找自己的科研兴趣点。

    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依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能所、理论所等10多个物理领域的研究所,深度参与了极端条件综合中心、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家大科学装置的科研工作,与国际大型粒子物理实验平台也有着持续且深入的合作。

    国科大物理学院的本科培养体系是在前任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鸿钧,与现任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忠及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郑阳恒根据学生的特点挑选有挑战性的题目交给本科生,“只要是学生能干,有兴趣,对培养有利,我们都愿意提供足够多的机会和资源。”郑阳恒说。

    除了最前沿的科研仪器,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提供的机会还有来自国际一流学术“导师”的指导。

    国科大博士生马瑞廷也是这项成果参与人之一,负责数据分析等工作。今年,在第41届国际高能物理大会上,他代表LHCb实验组对新四夸克态的发现研究做了口头学术报告。短短15分钟报告,他得到了来自该领域国际最顶尖的专家评委的指导。他报告结果也在会议总结报告中被突出强调。

    “‘大佬们’功力深厚,提的问题很尖锐,不好回答,跟他们打交道时有些紧张。”马瑞廷坦承。但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最优秀的一批科学家如何做研究,开拓了视野,更坚定自己“要做就做最前沿、最好的科学研究。”

    “科研挑战并不容易,只要学生不放弃,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都可以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我们可以找领域其他顶尖专家们一起讨论解决。”钱文斌告诉《中国科学报》。

    对物理学院的教师们来说,这也是一次“教学相长”的成功案例。吕晓睿和钱文斌说,这里科研环境好、团队合作精神强,他们能够与学生一起进步,“我们培养的学生出国后,甚至可以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到国科大任教,这也让我们很有成就感。”

    从蒋艺和刘寅睿的培养过程中,郑阳恒看到了人才的两种不同特点。一种内敛、闷声干事;另一种沟通能力强,会主动提出问题。

    “积极主动沟通的学生,遇到问题天天来问,我可以帮忙解决和出主意,那不好意思提问的同学,怎么办?”郑阳恒觉得,老师们应该主动帮助学生。

    为此,国科大成立了“玉泉书院”。

    它借鉴了国际顶尖高校用于人才培养、师生交流的“书院制”,比如剑桥大学大名鼎鼎的三一学院、圣约翰学院、达尔文学院等,在书院这样小而紧密的圈子里,师生同住,促进沟通,开阔学生的眼界。

    “书院的核心就是不断加强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创造交流机会和条件。”郑阳恒说。

    他们每周至少一次面对面讨论,每次六七名本科生,交流内容不限,可以是诉说困难分享经验、也可以是分享最新的研究想法,还会组织前沿讨论,一同利用假期到科研院所做研究......

    在郑阳恒看来,形式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时常与导师交流、让学生看到优秀学者是怎么做研究的、遇到问题是怎么思考的,同时导师引导学生发现兴趣、了解前沿。

    郑阳恒希望,从国科大走出去的本科生,应成为国际竞争合作中的“种树人”,而非仅是“摘果子者”,“要想在大型国际合作实验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要‘种树’,开发科研中的软件工具就是通过本科培养种下的大‘树’,未来,我们还会继续种新的树。”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按這成為會員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11-11 06:07 , Processed in 0.02363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