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源远流长蟹黄包 [打印本頁]

作者: 温良恭俭让    時間: 2024-8-23 13:23
標題: 源远流长蟹黄包
蟹黄汤包是江苏省的一道传统小吃,属于苏菜系;蟹黄汤包的制作原料十分讲究,馅为蟹黄蟹肉,汤为原味鸡汤,制作工艺精妙绝伦。主要材料现杀大闸蟹、新鲜猪肉皮、高筋面粉等。
蟹黄汤包在三国时期被发明,在明清时期已经享有盛誉。其特色是皮薄如纸,吹弹即破,制作“绝”、形态“美”、吃法“奇”。最出名的当属南京龙袍蟹黄汤包[1]、泰兴曲霞蟹黄汤包[3]、靖江蟹黄汤包[2]、镇江宴春蟹黄汤包[4]、淮安文楼蟹黄汤包[5]。南京常年举办龙袍蟹黄汤包美食文化节。

传说,蟹黄汤包在三国时就有制作。三国后期,诸葛亮病重时,想到先主刘备在东吴招亲以后不久,托故离开了东吴,孙尚香孙权强行留住在娘家。后来,孙、刘各自称帝,双方交战,刘备兵败,病死于白帝城。孙夫人闻讯,思念夫妻情义,痛不欲生,登上北固山凌云亭,望西遥祭,投江自尽。诸葛亮由于忙于出征,未能顾上祭灵,趁还在世,便派人去东吴祭奠,了却心愿。

诸葛亮就召唤跟随刘备去东吴的尉役吴老头,要其去东吴祭奠孙夫人,吴老头问带什么物品去祭奠,诸葛亮说用肉馒头祭奠。吴老头一听,知道这是昔日丞相在渡泸水时,不杀生灵,而用面团包肉代替人头的祭品。
吴老头听了吩咐,告别丞相,乘船来到东吴京口,裹告地方官说是来祭奠孙夫人的。知府一听,不敢怠慢,将吴老头安排在驿馆住下。
住下后,吴老头就找来面粉和和,用刀将猪肉斩斩碎与作料调好。又想到夫人在世时,最喜欢吃螃蟹,又弄了一些蟹煮熟,剥出蟹黄、蟹肉放在猪肉馅中搅拌做馅心。
第二天,一些地方官员和随从跟吴老头一起祭奠。到了北固山江边后,吴老头叫人摆好香案,点燃香、烛,棒上四十九只肉馒头,掏出丞相写就的祭文宣读。大家一看鼓鼓的道道花纹的肉馒头,不知是什么玩艺。只见吴老头在读罢祭文后,就将这些玩艺抛入江中。
祭奠完毕后,大家问吴老头。刚才抛下江中去的是什么?吴老头笑笑,故弄玄虚地说,这是孙夫人在世时最喜爱吃的食物,是“蟹黄烫包。”吴老头掉了几颗牙,说话有点不关风,众人把“烫”字听成个“汤”字,也就随声附和说这是“蟹黄汤包”。[6] [7]
蟹黄汤包是南京六合龙袍的美食一绝,龙袍蟹黄汤包已有近两百年历史,相传曾为朝廷贡品。其始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相传乾隆六下江南时逢经龙袍,品尝了乡民们特地为其制作的以蟹黄蟹肉等为馅的包子以后,龙颜大悦,连声赞美“好吃、好吃”,乡民们也受宠若惊,便称此种包子为“乾隆汤包”。
清朝末年,南京六合的陶戟师傅创办了“太平春饭馆”,继承了乾隆汤包传统工艺并对包馅进行了再加工,佐以多种配料,使汤包味道更佳且更名为“蟹黄汤包”。开展经营,1930年代,陶戟将此艺传至秦有发、易春炳、沈老二继续经营,深得食客好评,誉满乡里。
1960年代,南京秦有发传人周玉春接手“老鸿园”,将蟹黄汤包工艺传承并发展起来。进入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为我镇汤包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六八酒家”、“长江大酒店”等餐馆应运而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经济效益。2004年,在南京市餐饮商会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由24家汤包店组成的“南京餐饮商会龙袍蟹黄汤包分会”,从而使得龙袍蟹黄汤包业做大做强,盛况空前,享誉海内外。

1、将皮冻蓉和制好的蟹黄放入盆中,向一个方向拌匀,制成蟹黄馅备用。
2、将盐、陈村枧水放入碗中,加清水275克凋匀,制成混合水
3、将高筋面粉放在案板上,逐次倒入混合水,揉和成面团,搓成粗条,放在案板上,用干净的湿毛巾盖好,醒(饧xíng)制20分钟。
4、将饧好的粗条搓细,下重约25克的小面剂30个,均擀成直径约16厘米,中间稍厚,周边略薄的圆形面皮
5、取面皮1张,放在手心,五指收拢,包入蟹黄馅100克,将面皮对折,左手夹住,右手推捏收口,成圆腰形汤包坯。
6、将汤包坯置于笼屉中,每只间隔3.3厘米,置于沸水锅上,旺火蒸制7分钟即熟。
7、将装汤包的盘子用开水烫过、沥干,用右手五指把包子轻轻提起,左手拿盘随即插于包底,配醋、姜丝,带吸管上桌。

9D256803-B407-4819-9875-73101CF64B0A.jpeg (189.57 KB, 下載次數: 32)

9D256803-B407-4819-9875-73101CF64B0A.jpeg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bbb-ccc.xyz/) Powered by Discuz! X2.5